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吉林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向“零增长”迈进

2015-04-15 09:23:39   来源: 吉林日报 

3月中旬,农业部启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双行动”方案。“双行动”分别提出目标: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不断实现着跨越式增长,这其中化肥和农药功不可没。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盲目加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给土地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农业大省,一方面要实现粮食增产,一方面又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寻求突破呢?请看记者调查。

连续两年,我省粮食总产量都站在700亿斤的高位,单产也再次蝉联全国冠军。连年丰收之后,这样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地力下降怎么办?

根据农业部对我国100多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分析显示,近十多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下降了5%。这一数据背后,是长期对耕地过度索取的种植模式,导致地力下降。面对耕地肥力下降,化肥依赖度越来越强的现状,作为“天下粮仓”的吉林省又有怎样的对策呢?

为何要零增长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

“不多施肥,产量就上不去。”3月21日下午,辽源市泉太镇三树村农民由宝昌家的院子里热闹得很,他订购的29袋化肥刚刚送到,销售人员正在帮他把化肥摆放进仓房。他一边验货,一边对记者说:“化肥每年都得比前一年多买点,今年我还想再追一次肥,产量还能再高点。”

49岁的由宝昌种了4公顷多农田,在村里属于种地能手,去年他家产粮4万多公斤。来到他家地里,他随手抓起一把土,手中的土壤松软浓黑。然而由宝昌却说:“这土的地力,跟以前可没法比!”他告诉记者,过去农田的土要更加湿润松软。“现在不管种啥,前前后后都得用化肥,不施肥都长得不像样。明显感觉地力不够,现在要想提高产量,就得靠施肥,施肥一年比一年多。”

由宝昌这样的感受,四平市土肥站的杨忠彬同样深有感触。他说,这些年,随着有机肥用量减少,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化肥,黑土地越来越板结,地力下降日益严重。

杨忠彬分析说,造成基础地力下降,主要是因为农民重用轻养,农田培肥改良措施不配套,随着高产、密植作物品种的大量推广应用,耕地地力耗竭比较严重,基础地力又有下降趋势。

基础地力是什么?基础地力是指不用施肥的时候农田土壤的肥沃程度,既包括耕地的自然地貌和物理性状,也包括耕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多项化学性质。据统计,目前我国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有50%左右,而欧美国家是70%到80%,近十多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又下降了5%。靠施肥增加产量的粗放管理方式,破坏了耕地原有的生态组合,地力下降之后,生产能力也在下降。

杨忠彬认为,耕地基础地力和水肥管理,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两大因素。“基础地力与水肥投入并不是‘1+1=2’的关系。”他说,基础地力就像人体的吸收功能,能力越强就越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养分,基础地力较差的耕地会更加‘吃肥、吃水、吃工’,越多施肥会导致地力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

不合理施用化肥,让我们在收获丰收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这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杨忠彬说,在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种植效益仍然偏低、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靠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施药。

靠什么实现零增长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土壤改善与化肥施用,应当怎样发挥最大效益,进而实现零增长?

“去年县里专家来给我家地块进行的测土配方,测完结果是以前尿素和二铵都施多了。按照配方我去年2公顷地省了1000多块钱化肥,产量还增加了。”说起测土配方施肥,乾安县赞字乡鞠字村村民谢合春说:“施肥效果比以前更好,我今年还按照配方施肥。”

“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这一任务虽然艰巨,却是可以实现的。”省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王剑峰说,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在不增加化肥投资的前提下,调整化肥氮、磷、钾的比例,能够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5%。

我省从2004年就开始大规模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十年来,在施肥理论、施肥模型、专家系统、触摸屏系统、手机定位系统和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去年年末,东北区域测土配方施肥手机定位指导服务平台在长春市开通,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我省已有超过8万农户应用了这项服务,今年试点县市达到28个,预计到2017年这一服务将实现省内所有县市全覆盖。

“要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一要减去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多用的部分化肥,提升利用效率。二要推进有机与无机的结合。要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替代部分化肥用量。”王剑峰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关键是要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

对于农药的施用,实现零增长目标的难度同样不小。王剑峰说,努力实现“三减一提”:减少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农药残留,提高防治效果。

和德惠市朝阳乡团林子村村会计李占先聊起现代农业技术,他首先说起了去年发生在村里的一件“新鲜”事儿。

去年8月,全省农业航化作业现场观摩会在团林子村举行。半年过去了,两架直升飞机在农田上空盘旋作业喷洒农药的情形,至今仍让李占先记忆犹新。那天进行的是水稻稻瘟病统防统治航化作业。“防治效果确实挺好,一公顷地喷药的费用才300块钱,比我们自己背着喷雾器去喷药省事又省钱。”李占先说。

对此,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高洁表示,病虫害防治讲究科学防控,只要对症用药、适时用药、适量用药,就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有实验数据表明,一般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到30%,不仅没有影响防治效果,而且还可以实现亩增产8%以上、节本增效150元以上。”高洁说。

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今年我省新增增施商品有机肥项目,在9个县(市、区)试点面积20万亩,研究和探索作物秸秆碳化还田的有效实现方式,还要在榆树、农安、双阳等地建设控肥控药控水项目试验区。

向零增长目标靠拢

春耕在即,公主岭市许多乡村的田地里,人们忙着用小车往地里运送粪肥。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德惠市惠发街道周家村的田地里。

“这些肥料都是用禽畜粪便发酵成的有机肥。”地头上,德惠市隽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理事长隽洪兴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他的循环农业:“种植玉米是副业,我的主业是饲养东北黑猪。”隽洪兴说,他一直在饲养东北黑猪,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为了确保黑猪饲料符合标准,降低生产成本,他开始自己种植玉米,自己加工饲料。

如今,在隽星合作社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循环农业生产链条:玉米全部加工成饲料,玉米秸秆送到植物发电厂发电,发电厂焚烧剩余的秸秆灰和黑猪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还田。

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秸秆养分还田……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被认为是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此举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我省有丰富的有机资源,但目前利用率还不高。隽洪兴说,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是目前急需突破的重点工作。

对于有机肥的来源问题,隽洪兴有着切实的体会。他的建议是,畜牧养殖规模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也带来畜禽粪便堆积的问题。今后,要在推进农牧结合中,特别是在城郊肥源集中区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建设有机肥工厂,在农村秸秆丰富和畜禽分散养殖区建设小型有机肥堆沤池,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

今年的备耕,榆树市五棵树镇种粮大户陈卓有了个大举动——在流转的584公顷土地上大面积使用一种新型有机复合肥。

那是一种灰黑色的小颗粒。陈卓介绍,通过在其它地区的实验表明,用这个肥2-3年,土壤里又出现了蚯蚓,肥的主要任务是调节土壤,缓解土壤板结。一吨肥售价3000多元钱,比普通肥多大约200多元。

陈卓说,他流转的土地90%采用保护性耕作,去年产量最高的一地块公顷产量达到1.45万公斤。“以前是为了提高产量,多投入了不少化学元素。现在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要保护好黑土地。”陈卓说:“今年在我这做一个大面积的试验,以后还要在周边推广。”

在农资市场上采访时,记者发现,各种有机肥、生物肥和专用肥等新型肥料开始受到农民青睐。据了解,新型肥料能满足传统复合肥市场的需求,又具有使用效率高、利于环保的特点。

有这样一组数字,为向“零增长”的目标靠拢提振了信心:2011年-2014年间,每年我省化肥需求总量为500万标吨左右,今年,我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8698万亩左右,与往年基本持平,全省化肥需求总量预计在450万吨左右。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