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米商杂志

巴比馒头:如何把小小馒头卖出十多亿

作者: 大米网 

小伙只身闯上海滩
 
刘会平的老家在安徽安庆一个偏僻的小镇,镇上很多人都在外地做面点生意。初中毕业后,刘会平凭借所学的面点手艺,分别在常州、贵阳和南宁卖过包子。
 
1998年3月,21岁的小伙刘会平怀揣着4000元钱来上海寻梦。起初,他果断地以6000元租金租下了一间承载着他所有梦想的小门面,初来乍到,由于不了解上海人的口味,他的包子店生意并不理想,只能关门。
 
在姐姐的鼓励下,刘会平重新振作起来。1999年初,新的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开业了。
 
刘会平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迟早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他高薪聘请了一位面点师傅,专门做起了生煎。这个师傅熟悉上海人的口味,做的花样又多,刘会平的包子店生意终于迎来了春天。
 
峰回路转,在黄金路段卖包子
 
随着包子店生意越来越好,在诧异的目光中,刘会平在南京路上卖起了包子,取名“刘师傅大包”。在此之前,刘会平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熟悉上海的小吃市场。
 
他发现,外面小摊经营的小吃,虽然便宜,但不太卫生;一些大的连锁小吃店,虽然卫生,但大多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好。能否将这两点结合起来,钻这中间的空子,重新创立一种新的包子经营模式呢?刘会平对自己这个想法充满了信心。
 
“刘师傅大包”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而且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那一年,他赚了50多万的纯利润。
 
洋名字,品牌化经营
 
2003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刘会平将之改名了个洋名字“巴比馒头”。2004年初,刘会平已经开了10多家直营的巴比馒头店,加上亲戚朋友加盟的门店,共计20多家。
 
从2003年开始一是吸引技术类和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二是建立馅料加工厂,以此保证所有包子的口味一致。不仅在口味上创新,巴比馒头投入时间和精力研究冷藏技术,“味道好又卫生”逐渐成为上海人心目中的品牌早点。
 
刘会平在这一年确定了品牌化、连锁化的经营思路。这个想法来自他对麦当劳、肯德基的思考,“麦当劳、肯德基无非就是汉堡加可乐,它就能做到在全球开连锁店。中国的包子并不比汉堡差,完全可以像麦当劳一样,实现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关键不在产品,而在于用什么样的理念、管理方法去经营。”
 
成功秘诀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一个农村出来的打工汉,如今成为千万富豪,让无数人赞叹、敬佩。但很多人也许想不到的是,迄今为止,刘会平还没买过一辆私家车,他的妻子每天凌晨5点就赶往店铺,和员工们一起蒸包子,每天晚上回家都在8点以后。
 
了解市场需求:
 
对于连锁食品企业来说,标准化是必修课,好产品是前提。对于芭比的产品,尤其是销量最大的包子,刘会平颇有自信,“一方面包子更适合中国人口味;另一方面,配方和食材都是独特的,配方是长期调整、完善的结果。前期他曾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吃遍了上海所有相关的点心,不断琢磨上海人到底喜欢吃什么口味,应该怎么做才最好吃。在食材方面,芭比一直严格采用优质原材料。”
 
连锁经营,终端管控:
 
真正使小小馒头卖出巨大价值的始于芭比馒头品牌连锁经营。刘会平做得十分谨慎。新品牌确定后,他并没有急于扩张,而是先建立中央工厂,以实现产品的机械化、标准化,同时摸索、总结门店经营管理经验。到2005年,巴比馒头才开始推行加盟政策。
 
巴比馒头用三年时间攻克了冷冻面团技术,实现了“生胚”速冻,完全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作业,这样门店只需要醒发和蒸熟的操作就可以了。这个技术保证了产品口味与现蒸的基本相同,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馅料到产品的完全标准化作业。
 
结语
 
20岁不到就离开家乡做面点生意,店铺开了关、关了又开,到现在年销售额10多亿元人民币,巴比馒头的成功,就在于它将早餐包子做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实现了标准化、连锁化经营。刘会平的事业蓝图越来越广,未来希望巴比馒头可以实现农业、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和动漫文化四个产业链的延伸。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