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永恒课题

2015-03-18 10:11:1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2013年增长0.9%,达到12142亿斤,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在欣喜之余,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的粮食工作还任重道远,粮食安全“永远在路上”。

对于粮食的重要性,马、恩、列以及中共历代领导人都有过精辟论述。列宁曾指出,“只有真正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才能在经济上站稳脚跟。”毛泽东早年就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此后几十年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习近平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2008年前后,许多国家出现粮食危机,甚至因抢粮而冲击政府,造成骚动、暴乱和流血冲突。这场危机被称为“无声的海啸”。联合国号召全球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中国这些年之所以在诸如数亿农民进城、户籍制度改革、突发自然灾害、下岗工人安置等方面,并未引起什么大的社会波动,也都得益于有较充足的粮食作后盾。

我国粮食产量虽已实现十一连增,但并不等于就可以凯歌高奏、高枕无忧了。解决了吃饭问题不等于解决了粮食问题。我国人均占有粮食现仅400公斤稍多点。而资料表明,早在1990年,加拿大人均占有粮食就高达2180公斤,美国也达到1299公斤,法国是1121公斤,连土耳其也有637公斤。近几年我国每年须进口粮食700亿公斤左右,相当于1亿多人在吃进口粮。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还会使道路、机场、住宅区、工业区、开发区、大学城等用地日增、耕地渐减;城镇化趋势和农民工的增多,势必使粮田和种粮农民减少。这些都可能影响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隐患还有如耕地抛荒、粮农收入不高、水利老化、粮食浪费、人口增长,以及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与粮食科技贡献率的有限性等。由此可见,粮食安全形势依然紧迫。怎么办呢?立足于种粮本身,大幅增加粮农收入,当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努力方向。

要考虑实行粮食价格机制创新,确保粮农收入增加和种粮比较效益提高。国家对粮农的补贴,当下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已很有限。要真正调动粮农积极性不妨试行粮食价格创新,学习日、韩等国的粮食高价政策,使粮农大幅度增收。增收后,国家原有的各种种粮补贴就可转作城市低保家庭的购粮补贴。而有较稳定收入的国家职工等家庭略增加一点生活开支,一般也能承受。各类私营企业员工则由用人单位酌情补助,以提高粮价增加后的生活费。以这三条途径即可大致消化粮价创新的资金问题。如还有缺口,国家再适当做点投入。价值规律问题还须靠价值规律解决:种粮划不来就没人种,划得来自然就有人种。

要坚持在粮食生产第一位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解决粮农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长期是困扰“三农”问题的一个瓶颈。而我们过去总习惯于靠调整农业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思路实施的结果,就是把粮田变成果园、苗圃、菜地、鱼塘,把粮农变成果农、花农、菜农、渔民。不可否认,经济作物收入确实明显高于粮食,这对农民增收的确效果明显。但它对粮食安全本身来说,无异于饮鸠止渴。1985—1988年和2000—2003年曾两度出现的四年粮食徘徊局面已有深刻教训。因此,靠粮食价格机制创新,从而靠种粮本身增加收入以提高粮农积极性,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正确选择。不谈粮食安全则已(如那种所谓的“把粮食的包袱甩到太平洋去”的不负责任的观点),要谈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坚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也即靠种粮本身解决粮农增收问题。

粮价机制创新也将使粮食安全的其他多种隐患迎刃而解。粮价创新意味着寸土寸金,农民就会千方百计杜绝抛荒;也不会允许将粮田乱圈滥占,有利于保护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惊人的浪费也会大大减少。农民还会自愿加大种粮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收入不宽裕者,在生育等问题上也需要更加慎重,放开二胎后尤如此。可见粮价机制创新是消除粮食安全诸多隐患的“牵牛鼻子”的举措。

有人认为进口粮价低,吃进口粮还划得来一些。这种观点乍看起来对,但从长远看,无异于受制于人或坐等世界粮食震动导致中国恐慌局面出现。一旦中国粮食缺口太大,恐怕“有钱人家”也不敢卖给你了。遇上国际粮食危机更可能无粮可进。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与其到那时被动惊慌、遭受损失,还不如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日、韩等国小而富,全靠进口也可解决粮食问题,但它们却以高价等多种政策致富粮农,立足于自己解决,可见也有防范意识。我们国家这么大,更须立足于自己。“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只能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切不能侥幸和折腾,否则出了问题就非常被动。

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是要粮食充足,粮食充足的关键是要农民有种粮积极性,农民有无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是种粮能否增收,粮农增收的关键是粮价机制改革创新(同时严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制度的设计要切实关注粮农这一利益主体,这当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