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米商光芒 > 正文

光明与甜蜜的稻米王国——记安徽友勇集团董事长王友勇

2015-08-13 13:53:50   来源: 中国大米网 

从一个仅上过两年小学的农村娃,成长为安徽著名的民营企业家,这其中的心酸与艰难,恐怕已非文字所能言明。王友勇,安徽稻壳发电“第一人”,安徽农业循环经济的领头羊,安徽友勇集团董事长,以其坚韧、勇敢、开拓、创新,打破命运的枷锁,一手创建着属于他的光明与甜蜜并存的稻米王国。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似乎便可概括王友勇的全部童年生活。1951年,出生在安徽省舒城县的王友勇,由于家境贫寒,只上到小学二年级便不得不辍学回家,当起了放牛娃。1964年,随着父亲的撒手人寰,只有13岁的王友勇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上世纪60年代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买布都需要凭布票,而许多的农民因为家里穷,都不舍得买布做衣。冒着可能坐牢的风险,17岁的王友勇干起了“地下工作”,将农村的布票倒卖到城里,除了布票,王友勇还先后倒腾过补鞋机,贩运过木材,“地下工作”不仅为王友勇实现了最初的资金积累,更开拓了他的视野,培养了王友勇大胆的作风与坚强的意志。

1978年,王友勇回乡成立了舒城县河南木器社,从事木材的买卖和家具制造。1981年,王友勇成立安徽省舒城县河南家具厂。
    
1991年,受到家乡水稻大丰收的启发,王友勇又萌生了开办大米加工厂的想法,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型粮食加工厂成立了。1992年,王友勇成立了舒城县友勇精米加工厂;1998年,以大米加工为主的安徽友勇米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王友勇投资新建安徽泰丰米业有限公司;2006年,投资新建安徽泰丰酒店有限公司;2009年,在舒城经济开发区投资成立了安徽友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组建安徽友勇集团公司。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生活给予的苦难,王友勇一路披荆斩棘。现任安徽友勇集团董事长,安徽省粮食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六安市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六安市工商联合会副主席、舒城县政协委员的王友勇凭借坚韧不屈、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企业家的自强之路。

打造“稻米王国”

从1台小型碾米机起步的安徽友勇米业有限公司,位于舒城县杭埠镇,公司现有总资产6200万元,生产占地47亩,仓储容量10000吨,有日产80吨的碾米设备2套和日产120吨的碾米设备1套,年生产能力72000吨,并有与其相配套的高科技激光色选和大米刨光等先进设备。
友勇米业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王友勇高瞻远瞩的经营理念,在思考保障企业原料基地稳定的同时,王友勇更注重如何让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2000年,友勇米业导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订单组织生产,并结合公司所在地水稻产区的地理优势,提出了以舒城绿色生态县为依托,搞好绿色水稻及其他优质水稻的基地建设,拉动区域农业产业化、链条化发展思路,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006年后,友勇米业的订单发展到舒城县以外的肥西县、庐江县等周边县市,共带动农户1.76万户,建设绿色水稻基地2.6万亩,其他优质水稻基地建设达15.8万亩,使农民户均年增收达2040元。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质量是品牌的根基”,这是王友勇的企业经营理念。他从抓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入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创新并有效地实施了一系列科学管理举措,确保了产品质量。如今,“友勇”牌香粳米已由过去单一品种发展成为“友勇”牌香粳米、金粳米、特粳米、香糯米、猫牙米、月牙米等系列品种。公司在2006年注册了“丰乐湖”商标,在系列农产品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外,还采取网络直销与“大米进超市”销售相结合、自行销售与参加全国性的大型专业会展相结合的办法,使“友勇”大米销往全国各地,扩大了名牌效应,提高了名牌效益。“友勇”牌系列大米先后获得“中国消费市场食品安全放心品牌”、“中国名优大米采购品牌”、“绿色食品”、“全国放心米”、“地方名优品牌”等荣誉称号。
    
光明与甜蜜的事业

在订单粮食以及企业产品取得成效的同时,王友勇积极寻求企业新的发展之路,此时他将目光瞄准了大米加工的废弃物——稻壳。

2000年,友勇米业在全省乃至国内率先实施被科技部门、环保部门誉为科技型、环保型、节能型的稻壳气化发电项目。经过数年的完善与发展,公司现有的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60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300万元,王友勇也被称为安徽稻壳发电“第一人”。

由于稻壳发电技术成功应用,2004年,王友勇组织公司研发人员与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以稻壳替代煤油为燃料烘干粮食技术。2005年,公司又集中了企业特有的技术力量乘势实施了燃烧稻壳锅炉的技改项目,燃烧稻壳锅炉是在卧式锅炉的基础上改进的。目前,公司拥有以稻壳为燃料的粮食烘干机27台,可年烘干稻谷10万吨,节约燃油费用210万元,年节约燃煤费240万元,年节约标煤3500吨,年减排二氧化硫337吨、二氧化碳8750吨。

2006年10月,安徽省粮食局、省中小企业局在合肥联合召开“安徽稻壳发电技术推介现场会”,王友勇带领研发的稻壳发电应用技术在推介会上向全省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了现场推介,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友勇米业向着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之路大踏步前进。

为了获得农副产品高附加值,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促进粮食流通向生产和精深加工两头延伸,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经营效益。2008年3月,王友勇决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项目,经过不断地市场调研,在充分了解淀粉糖系列产品的市场后,一个碎米深加工项目在王友勇的头脑中形成,他果断决定在舒城经济开发区征地75亩,以粮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米为原料,生产淀粉糖系列产品,开展粮食深加工。

在克服了资金筹集、厂区建设等重重困难之后,2010年4月,总投资6531万元的年产10万吨的淀粉糖浆生产线正式投产,那天,王友勇迎来了属于他的甜蜜王国。

“产品投入市场后,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王友勇又通过市场调查,在开发区又征地50亩,于2010年9月投资5000万元,新建二期工程———年产5万吨果葡糖浆项目。项目全部营运后,年处理碎米11万吨,生产麦芽糖浆5万吨、果葡糖浆5万吨、蛋白粉1.1万吨,可新增产值5.5亿元、利税3750万元,成为企业二次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许是草根的出身,也许是艰苦的奋斗历程,使得王友勇养成了好善乐施、关爱他人的“习惯”,无论是在艰苦的创业时期,还是事业成功的今天,王友勇都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从抗洪抢险、支援灾区,到捐资助教,他每次都热心参与、慷慨解囊。2000年以来,王友勇向家乡中学捐赠3.5万元,向杭埠镇捐赠4.8万元修建道路水渠;向舒城县扶贫办捐7.5万元扶贫救灾款;2008年,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2.3万元,向安徽寿县灾区捐赠优质大米12吨,帮助灾区人民解决生活难题和重建家园。

在王友勇的身上,折射出很多美好的品质:永不言败的斗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创新的思想......它们如同闪耀灯塔,照亮王友勇和他的友勇集团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