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农聚焦】对发展旱作农业的再认识

2014-07-18 10:00:19   来源: 甘肃日报 

  甘肃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甘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与干旱长期不懈的抗争中,探索总结出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甘肃旱作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限降雨的时空分布规律,破解了水分对甘肃旱作农业的制约瓶颈,实现了甘肃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自2006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作为为民兴办实事之一,连续9年已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万吨、900万吨、1000万吨和1100万吨,稳定实现了全省粮食“十连丰”。回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历程,我省发展旱作农业的实践对全国旱作农业区农业发展具有普遍而重大的意义。

  甘肃省在发展旱作农业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简单易行的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强大动力。我省旱作农业多年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动力,旱作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摆在首要位置,以科技为支撑,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农机农艺结合,集成抗旱技术,依靠科技积极主动抗旱。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把各种抗旱技术和措施进行组装配套,开展集成创新,旱作农业的发展才有广阔的前景。

  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是发展旱作农业的有效途径。发展旱作农业,必须把适应市场需求和顺应自然规律统一起来,发展可控农业,力求作物生长期与降水期相吻合,形成避灾型的农业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旱作农业区丰富的光、热、土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玉米、马铃薯、中药材、草产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断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必要前提。发展旱作农业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恢复优化生态环境的新路子。坚持不懈地搞好梯田建设,扩大能够保土保水的基本农田面积,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着力提高旱作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对陡坡地要逐步地退耕还草,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保证旱作农业区生态环境不断恢复。

  四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发展旱作农业的最终目的。旱作农业的发展出路在于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必须以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切入点,加快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进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把产加销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努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只有把旱作农业建设成为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才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农业真正成为一项富民产业。

  五是坚持粮食增产与改善生态环境并重,不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甘肃省的山旱地绝大多数分布在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全省通过兴修梯田、地膜覆盖等措施,降低了土壤裸露时间,截留拦蓄了天然降雨,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广大旱作农业区生态环境。为解决地膜残留,我省出台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农用地膜,延长了地膜的使用年限,减少了地膜投入和机器作业费用,还促使玉米根茬腐烂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回收旧膜,形成农民商贩—回收点—加工厂链条,用废旧地膜生产新地膜、塑料制品等,形成循环经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