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分析预测 > 正文

供应压力重 早稻市场短期很“无奈”

2014-04-28 10:56:40   来源: 粮油市场报 

  随着轮出高峰期的到来,更多的陈早籼稻通过拍卖涌向市场,给早稻市场带来较大的供应压力。从近1个月的稻米市场走势可以看出,稻米各品种走势有所分化,早稻市场走势最弱。


  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在一季度相继到期后,中晚稻收购旺季也基本结束。由于稻谷各品种收购进度不同,加上当前储备粮轮出的影响,稻谷不同品种的走势出现一定分化。进入4月份以后,粳稻价格稳中逐步走强,中晚籼稻走势高位坚挺,早稻市场却因利空因素较多而不断滑落。


  储备轮出压力较大


  上年因稻米行情不好,尤其是籼稻持续低迷,部分地区储备稻谷轮出受阻,这部分未完成的轮出计划也被调整至今年完成,今年储备稻谷的轮出量总体高于上年。今年稻米行情相对好于去年,加上春节又早于上年,为顺利轮出陈稻,各储备公司纷纷将储备稻谷的轮出时间提前,储备稻谷轮出高峰也早早到来。


  南方是我国稻谷的主要产区,也是最大的销区,稻谷储备量最高。虽然近年储备稻谷中早籼稻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目前主打的储备稻谷品种主要还是早籼稻。随着轮出高峰期的到来,更多的陈早籼稻通过拍卖涌向市场,给早稻市场带来较大的供应压力。


  而在三大稻谷品种中,早稻的市场容量最小,只有中晚籼稻市场容量的1/3左右,不足粳稻市场的一半。加上今年早稻谷需求因各种原因有所下降,这一增一减,无疑增大了早稻市场的供应压力,导致早稻市场节节走弱。


  早稻需求出现下降


  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和国内城镇化的不断加快,我国稻谷消费量一直呈持续增加之势,目前已连续两年站稳2亿吨关口。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3年国内稻谷总消费为20223万吨,较上年增加73万吨,增幅0.4%。但稻谷总需求增加并不意味着稻谷所有品种的需求均同步增加。


  由于早稻与中晚稻品质不同,决定了它们消费量的需求变化差异较大。据预测,稻谷总消费中食用消费为17500万吨,较上年增加300万吨;饲料和工业消费为2730万吨,较上年减少228万吨。粳稻与中晚籼稻是居民的主要口粮,稻谷食用消费增加300万吨,中晚稻需求继续增加基本没有悬念。


  早稻主要用作工业用粮与饲料用粮,饲料和工业消费稻谷较上年减少228万吨,很大程度上应是早稻的需求出现了下降。这主要是近年来稻谷价格上涨相对较快,小麦和玉米的涨幅相对落后,导致早稻与小麦、玉米的比价有所拉大。2009年早稻最低收购价为每百斤(下同)90元,白麦最低收购价为87元,红麦、混合麦83元,两者相差3~7元;2013年早稻最低收购价提高至132元,小麦也提高到112元,价差达到20元。价差的不断拉大,导致早稻作为工业用粮与饲料用粮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份额有所减少。


  余粮水平高于中晚稻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稻谷产量预计为20275万吨,较上年减产148万吨。其中,早稻产量为3407.5万吨,较上年增产78.3万吨,增幅为2.4%;中晚稻较上年减产226万吨,减幅为1.3%。虽然从绝对值上看,早稻增产数量并不大,但从相对值比较,早稻增产幅度明显大于中晚稻的减产幅度。


  虽然上年稻谷产量小幅减产,但仍为历史次高水平,加上进口大米规模维持高位,总体上稻谷供应压力较大,稻米市场的走势总体也较弱,新稻上市初期的收购价均低于最低收购价,三大品种均启动了托市收购。


  截至收购期结束,稻谷托市收购量达到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各品种之间显然差异较大,收购旺季结束后农户余粮水平也大为不同。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30日,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96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2万吨,占早籼稻总产的比例为2.7%。如考虑早稻增产情况,农户余粮水平实际上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4万吨左右。


  而截至2月28日,国内稻谷主要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稻6193万吨,同比增加1758万吨,占中晚稻产量的10.4%。考虑到中晚稻较上年减产226万吨,农户实际余粮水平较上年减少近2000万吨。农户余粮水平不同,早稻与中晚稻后期面临的供应压力自然不同。受进口米冲击大于中晚稻


  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大米价格高于国际,且内外价差较大,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大米进口猛增,连续两年海关统计的大米进口量都超过200万吨。而走私进口的大米数量估计可能超过海关进口数量,对国内大米尤其是籼米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进口大米大都为价格低廉的低端大米,除部分用作食用外,很大一部分用于工业用粮。早稻是工业用粮的主要品种,由于进口大米的替代,使得国内用于饲料和工业消费的稻谷在上年减少的基础上继续缩减,早稻需求也再度遭受打击。


  受不利因素影响,短期内早稻市场仍将承压,难免继续弱势震荡。当前制约早稻市场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短期储备轮出规模较大和早稻需求下降。只有在消化了轮出的储备粮后,才有触底反弹的可能。


  而随着早稻价格走弱,竞争力也会逐步增强,后期小麦和玉米的替代量可能下降。特别是当前部分陈早稻价格已下跌到每斤1元多,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和需求。从目前储备稻谷轮出进度及往年的情况推断,6月份后储备早稻轮出数量将会下降,届时供应压力将会减轻,早稻可能迎来企稳反弹的契机。如果在此期间早稻生产遭遇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则反弹动力将会更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