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名家专访 > 正文

张明勤:在“稻渔共养”田间“扬帆”

2019-05-14 15:08:25   来源: 农民日报  

立夏时节,河南省信阳市进入了水稻秧苗的移栽期。在淮滨县新里镇董竹园村,村民陈炳森一边忙着插秧,一边算着“稻渔共养”模式收益账:“香米稻保守收购价2元/斤,亩产1200斤,加上政府补贴300元,一亩地收入2700元妥妥的;一亩地收鱼200斤,几种鱼折中价25元,一亩地卖鱼最低获利5000元。一亩地稻鱼总收益7700元,实现了‘1+1>2’,真不赖!”

说起淮滨县“稻渔共养”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还要得益于该县富民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明勤的推广带动。

2010年,随着淮滨县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让在东北地区种了20多年地的张明勤看到了返乡创业的良机。当年,他便在固城乡大吴岗村一次性流转土地近1000亩,进行规模化经营和订单式生产。

最初,张明勤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农业要快速发展必须走现代化生态循环的路子。”张明勤及时认识到了这一点。2016年4月,经过多方考察后,他开始发展稻渔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稻渔共养”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张明勤深知“稳粮增收、渔稻互促、绿色生态”是“稻渔共养”模式的突出特点。“稻渔共养”能有效促进水稻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抓手。于是,他率先成立淮滨县佳品稻渔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走出一条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发展生态、特色、品牌农业。

“我们带动农户发展,通过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模式,改变本地农业良莠不齐的现状,逐渐走出了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在田间指导水稻插秧的张明勤说。

在佳品稻渔农业基地内,71岁的贫困户王克耀正在田间给鱼苗喂饲料,见到记者后,他说:“俺孤身一人,又没技术,在基地务工,平时就是帮着喂喂鱼、抽抽水,活不累,吃住在基地,每年还能获得2.5万元的工资,感觉日子挺充实的,俺真是享了新型农业的福啊!”

王克耀只是在张明勤带领下发展致富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张明勤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土地流转补贴、有偿聘用劳动、合作社分红、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先后带动周边一大批农户致富增收。

有了赚头,农民才有奔头,产业才能发展。在淮滨县,“稻渔共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种养模式的局限。一石激起千层浪,立体化农业开始快速推广,佳品稻渔农业基地也引来了周边诸多种植户现场观摩学习。目前,该基地已带动固城乡、台头乡、马集镇、赵集镇、王店乡等11个乡镇的10多个种粮大户和近百名贫困户参与,种养总面积近万亩。“稻渔共养”模式在淮滨大地上遍地开花,更多的农户搭上产业转型升级的“快车”。

“老张搞的这个‘稻渔共养’效果真的挺不错,他种的‘南粳46’香米稻引种于江苏,抗倒伏、口感好,收购价可达每斤2元以上,市场价卖到每斤6元以上仍是供不应求。俺今年已提前预定了2000吨,到收割期我们派车来拉。”前来和张明勤洽谈合作事宜的北京一林姓客商说,“近期,我们打算在淮滨建立一个2万亩的种养基地,整合淮滨优势产业,目前已和老张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张明勤的育秧基地可承担近3000亩地的秧苗培育工作,孵化基地每年可育鱼苗2亿尾,可供5000亩地投产。“行百里者半九十。身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一定会通过不断的努力,打响绿色农业这张牌,通过统一回收、订单销售的方式解决种植者的后顾之忧,带领乡亲们富裕起来。”年近花甲的张明勤并不安于现状,淮滨“稻渔共养”产业在他的引领下,也正向着新的目标扬帆起航。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