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名家风采 > 正文

我的“三农”故事--农民、农业、农村

2019-04-29 15:30:23   来源:  

从出生至今的这近三十年光景,我的每一个脚印都深深踏上了“农”字。从一开始生在农村,到后来大学和硕士期间学习了七年农业专业,如今我又来到了农村工作。从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意气风发的少年再到成熟稳重的中青年,经历着“三农”故事的同时,我更见证了农村的巨大变迁,见证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祖国母亲的日益繁荣。

一、生为农民,见证家乡发展日新月异

我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匮乏,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是捉襟见肘。那时我的很多童年伙伴还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饭菜也无非是地里种的五谷杂粮,一到冬天连大白菜都是奢侈品。村里的危房遍地可见,甚至于我们村小学的教室,一到雨天就要停课,因为房顶的土瓦掉下来是常有的事。每到暴雨大雪时节,村里的乡间小路已泥泞不堪,难以行走。二十世纪初,等我上了中学,各色鲜艳的连衣裙、牛仔服已经坐满了教室的各个角落,那时已不再因为能在冬天吃到草莓、西瓜而惊奇,我也可以骑着自行车飞驰在从家到学校的马路上,上学、放学经常遇到的,是从村里开往县城的公交。昔日的危房教室已变成了四层小楼,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为村民们减轻了很大负担,也让我们这座小山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学在农业,利用自身所学服务百姓

2011年我升入大学,仍记得当时在高考志愿填报书上毅然决然地写下“植物保护”四个大字,“植物保护”就是保护植物,更直白一些,就是庄稼的“医生”。小时候随父母下地,经常见家乡种的花生、地瓜出现烂根烂果等情况,农民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也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常年存在。我利用所学,积极请教专业老师,弄明白了发病机理,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在我们家“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全村推广开来,后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增收。大学毕业我考入中国农科院攻读硕士学位,致力于农药使用技术研究,三年的时光,我先后来到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田间地头,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高效安全的农药使用方式向广大农民朋友宣传推广。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竭尽全力发挥着我的光和热。

三、干在农村,竭尽自身所能担当作为

硕士毕业我成为了北京市的一名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来到了京北基层农村工作。妈妈说我小时候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曾说长大了要当一名“村官”,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十几年后竟成了现实。在村里,我主要负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后来借调至镇党委组织办公室,在更高层次的平台投身于会议筹备、材料撰写等组工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的工作中去,期间全程参与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将近一年的时间,我看到了基层干部深夜防汛打在路上微弱的手电筒光亮,看到了他们精准扶贫、拆违控违路上忙碌的身影,听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呼声,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关怀和温暖。我所在的延寿镇湖门村已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民俗旅游品牌,各家各户办起的“农家乐”让日子越来越红火。我更加深切感受到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结出的丰硕成果。

七十年筚路蓝缕启山林,七十年栉风沐雨砥砺行。祖国母亲的70年,是奋斗的70年,是波澜壮阔的70年,我有幸亲历这其中的二十多年,见证了她的日新月异,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贡献着微薄力量。未来已来,我将鼓足勇气向前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