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名家风采 > 正文

陈源泉:耕耘宏观农业,探究粮食安全新格局

2018-11-09 10:31:34   来源:  

潜心研究,高瞻远瞩,他以独特视角思忖农业未来航向;传道授业,灯塔启明,他用实际行动教诲学生践行农心,他是忧思粮食安全的科研人,也是培养农业桃李的育英者,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陈源泉。

坚守科研一线,构建新型粮食安全观

陈源泉是福建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施肥、插秧、养殖这些农活,他再熟悉不过。2003年,刚刚读博的他开始跟随导师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专题)”,在这期间,陈源泉发现自己对宏观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只是对农作物微观机理上的研究,还要考虑到结果对整个区域的、全局的宏观影响,这是以前没想过的。”

这次经历开启了陈源泉对宏观农业研究的大门,从农大毕业后,他继续从事农业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攻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领域。在陈源泉看来,要实现我国粮食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亟待建立新型粮食安全观,“过去我们主要奉行保障总量供给的思路,只注重产量、补贴和收储等表面环节,而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要摈弃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农业模式,在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情况下,需要更加关注品种均衡、产业效益以及资源生态可持续和安全。”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但在目前,我国粮食存在着: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量高的窘境,国内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粮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的力量把粮食生产成本降低,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陈源泉一行研究者思索的问题。陈源泉认为,科技不应只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还要运用到“国家粮食安全系统的管控”中去,目前农业前端的生产和产后的市场需求对接是不顺畅的,比如粮食被收购之后,流向哪里、企业每年有多少需求、加工能力如何等等,农民都是不了解的,或者说信息流通是滞后的、不对称的。“大农业领域应建立起一个大数据库与智慧决策系统,包含粮食从生产到物流、储藏、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让农业真正走进互联网+时代。”

注重实践育人,践行新时代教师使命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陈源泉也深感学生群体的结构变化。“以前是男生多,农村出身的多,现在是女生越来越多,而且城市比例高了。”学农的学生却对农村不了解,这让陈源泉犯了难,因此,他每年都要亲自带一支研究生社会实践小队到农村去,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他坚信:只有到农村去,才会深深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

陈源泉带领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实践团”

2017年,陈源泉带领学生深入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灵丘,开展了“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的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然而,对那些前来询问如何做好社会实践的学生,他总觉说的不够,于是,他专门利用晚上时间写了一本《大学生社会实践手册——走进乡土乡村50问》,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梳理了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前的准备、调研的技巧等问题,甚至对出门前带什么、饭菜吃不惯这么办、怎样与老乡交流等细节问题都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实用建议,他笑称这就是一本“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南”,任何关于社会实践的问题基本都能在这儿找到答案。

作为一名农学教师,陈源泉不希望学生只从书本中得到知识,更主张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2018年,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他再次带领学生行走于灵丘县的田野乡间,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启示学生想象眼前这些房屋、道路、村里的产业、乡风等在30年之后的图景,并最终汇总成《穿越2050的乡村振兴愿景》一书。陈源泉感慨说:“乡村振兴战略对我们学农的人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代学生要亲历后面30多年的乡村变化,作为未来的引领者与建设者,他们应当清楚自己想要创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农业大学要真正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知农民之疾苦,解民生之多艰,这是陈源泉一直践行的教师使命,也是在他心底的由衷夙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