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国粮仓”管理向精细智能转变

2018-10-15 13:12:59   来源: 经济日报 

中储粮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管理守护着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央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中储粮的粮库什么样,粮食储存是否安全,粮食品质是否有保障?在第38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中储粮于10月10日至12日举办了首届公众开放日活动。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大国粮仓”,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粮食储存向高科技转型

10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中储粮新港直属库,走进粮库南大门,左右两边是一排排现代化的高大平房仓,北面10个浅圆仓次第耸立。

走进25号平房仓,仓内干净整洁。保管员王纪谦说,他除了平常的保管工作外,每周一都要例行打扫仓内卫生,检查粮食储存是否安全,仓储设施是否完好。现在仓内储存的是2016年产的小麦,平均粮温为16.5摄氏度,粮情稳定,储粮安全。

记者随机抓起一把小麦仔细察看,没有发现与新产小麦有什么区别。中储粮新港直属库仓储科科长胡俊说,粮食储存时间长了,品质自然会下降。但是,陈粮不是陈化粮。陈粮是指非当年生产的粮食,陈化粮是指储存品质明显下降、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粮食。由于储粮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中央储备粮早在2003年就彻底消灭了陈化粮,而陈粮的社会化流通是常态。小麦有后熟期,新产的小麦要经过后熟期才更好吃。小麦最长储存期限可达5年。

“储存粮食是个精细活儿。粮温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胡俊说。中储粮新港直属库每一个仓库都是高科技的载体,粮库会根据季节变化采用相应的储粮技术。

“先进储粮技术的广泛应用,起到了降本降损增效的作用。”中储粮办公厅副主任申雷海说。目前,中储粮形成了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气调储粮为主的技术框架布局。中储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98%以上,储存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粮食宜存率提高至98%以上。

“千里眼”实现监管无盲点

记者发现,中储粮新港直属库25号仓内安装着一个高清旋转摄像头,可以拍摄到仓内的每一个角落。在平整的粮面下,埋藏着420个温度传感器,粮温一旦有异常,传感器就会自动报警。

中储粮新港直属库2016年完成智能化粮库建设。现在直属库和分库的每一个仓库都有高清摄像头,粮堆内都布置了几百个温度传感器。这些摄像头就像一个个“千里眼”,粮库管理人员、河南分公司管理人员,甚至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储粮集团公司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新港库每一个仓库的粮情粮温。智能化粮库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我每天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把每一个仓库检查一遍,而之前至少要两天。”胡俊说。

新港直属库是中储粮智能化粮库建设的一个缩影。2014年以来,中储粮开始推进智能化粮库建设,2017年底实现智能化粮库全覆盖,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储存物联网。

通过智能化粮库建设,中储粮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穿透式”管理,做到了监管无盲点,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也减少了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当前,中储粮以4万多人队伍管理的粮食,是原来国有粮食系统300多万人管理的粮食数量的2倍。

“一卡通”实现收购精细化

如何管理好分散在粮食主产区的13000多个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从2016年秋粮收购起,中储粮在所有主产区所有政策性粮食收购库点全面推广使用收购“一卡通”系统,实现收购流程全程控制、责任可追溯、粮款网银直接支付,从根本上杜绝了委托收购点挤占挪用收购资金、“打白条”、“人情粮”、“转圈粮”等损害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现象。

在中储粮新港直属库,10月11日上午10点左右,一辆运粮车经过入门登记、检验、称毛重、计量净重、收购结算、资金统一支付等环节,轻轻松松完成了售粮。

中储粮信息部负责人说,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推行以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粗放的粮食收购管理方式,实现了收购流程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收购全过程可追溯、流程可管控,确保了粮安、钱安和人安。

  • 返回顶部